高晓声,梁晓声

高晓声,梁晓声

供顿散文2025-04-08 22:50:36
中国文坛有两个“晓声,”一个叫高晓声;一个叫梁晓声。一个活着;一个已故。一个是写作农村题材的“专家,”一个是所谓的“知青作家。”一个是江苏武进人;一个原籍山东荣成,出生于哈尔滨。两个“晓声”差不多全以
中国文坛有两个“晓声,”一个叫高晓声;一个叫梁晓声。一个活着;一个已故。一个是写作农村题材的“专家,”一个是所谓的“知青作家。”一个是江苏武进人;一个原籍山东荣成,出生于哈尔滨。两个“晓声”差不多全以“小说”闻名于世。
我最早开始“认识”的是高晓声。公元1979年,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第二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,高晓声的《李顺大造屋》榜上有名。衡量一个小说是否优秀,有多项重要的指标,如语言,人物,情节,细节,诗意,悬念,空白,内涵,哲理,社会意义……。此外还有所谓的“警句。”《李顺大造屋》里面就有警句:
“吃三年薄粥,买一头黄牛。”
试想一想,一个农民,买一头黄牛,尚且需要“吃三年薄粥。”更何况李顺大是要造屋乎!李顺大的房屋迟迟造不起来,后来,国家的政策好了,李顺大也终于圆了造房梦。高晓声以令人信服的文笔,描写了一个乡下农民造房子的艰难。一个好的文学作品,就是要或者说是“敢”为人民鼓与呼!
公元1980年,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,高晓声的《陈奂生上城》蝉联获奖。这个小说甚至堪称中国新时期文学短篇小说的一个经典。小说最重要的一个任务,就是要塑造好人物。《陈奂生上城》以不大的篇幅,塑造了一个名叫“陈奂生”的农民,一次“上城”卖“油绳”(其实,就是我们浙中方言中的“油煎馓”)。然后,因偶感风寒,邂逅了当地的县委书记,并被送进旅馆住了一宿的一次独特经历,刻画了一个多多少少有一些“阿Q”相的农民形象。一个作家是否成熟优秀,光看作品的开头,就能知道一个大概其。所谓的“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。”且看《陈奂生上城》的开头:
“漏斗户主陈奂生,今日悠悠上城来。”
“悠悠”两字,主人公此时此刻的生活状态,就跃然纸上。此外,在小说的后头,描写到负责登记住宿的小姑娘的外貌,仅仅用了“绝色”二字,一个靓女形象就已经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。只不过这个姑娘人美心不美,徒具外表,实则长了一双势利眼。
高晓声此后又写了一批以“陈奂生”为主人公的系列小说。如《陈奂生上城》;《陈奂生转业》;《陈奂生包产》,乃至于《陈奂生出国》,可惜的是,一蟹不如一蟹。一个好的作品,本应该适可而止。再优秀的作品,一旦“系列”或者“续篇”下去,十有八九会狗尾续貂。
公元1982年,第四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,梁晓声的《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》以“探花”(第二名)的位置获奖。至此,又一个名叫“晓声”的作家进入了广大读者的视野。两个作家都叫“晓声,”只不过姓氏不同而已。《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》以优美的文笔,戏剧性的结构征服了广大读者。这种戏剧性结构的短篇小说,在此之前,我只看到过峻青的一个短篇《黎明的河边》。现在,一些作家在写着所谓的“三无”小说——无故事,无主题,无人物。这样的小说还配称“小说”吗?小说这种文体,与散文、诗歌最大的一个不同点就在于,小说有人物有故事。小说的重中之重,就是塑造人物形象。而故事对于小说来说,其重要性,不言而喻,仅次于人物。《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》可以说是故事、人物形象俱佳。
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(1983——1984)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评选,梁晓声的《今夜有暴风雪》,又一次以“探花”的位置获奖。这次评奖,第一名是李存葆的《山中,那十九座坟茔》。《今夜有暴风雪》的整体架构又是戏剧性的,小说将大自然(天气)与小说中发生的故事,巧妙地融为一体。今夜有暴风雪,知青们想回城,动荡不安。自然界的暴风雪,与人为的“暴风雪”(正在酝酿一场骚动的人群)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。并刻画了一个美丽的女战士裴晓云,在风雪之夜坚守岗位站岗放哨,并被冻僵的感人的一幕。唯一的缺憾,就是这样的一个细节(风雪之夜,被冻僵身体),在电影《冰山上的来客》中早已经用过。艺术作品,最忌讳的一件事,就是既不能重复自己,更不能重复别人。
此后,梁晓声又有多部长篇小说,诸如《雪城》、《年龄》、《知青》行世,进一步巩固了他在中国作家队伍中的地位。
标签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