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风送来稻花香

和风送来稻花香

羹藜唅糗散文2025-05-14 09:36:05
长乐与连江隔水相望。在我看来,长乐是好邻居。有人曾经评价说:长乐人很会做生意。在农耕文明时期,国人重农轻商,常常把商人视为狡猾奸诈之徒。所以,“很会做生意”一说兼具褒贬于其中。但是,长乐文化氛围之浓厚
长乐与连江隔水相望。在我看来,长乐是好邻居。
有人曾经评价说:长乐人很会做生意。在农耕文明时期,国人重农轻商,常常把商人视为狡猾奸诈之徒。所以,“很会做生意”一说兼具褒贬于其中。但是,长乐文化氛围之浓厚,着实令人叹服。这次采风之行,浅览长乐乡土文化丛书,真是荣幸之至。乡土文化丛书以乡镇为界,一乡一镇独立成书;文字直表名胜古迹,敬仰古今乡贤,融史实、民俗、特产于一体,尽显乡村之神韵。单以长乐封建时代科举考试成果统计,自唐至清,凡进士955名、状元10名。自南宋淳熙年间至咸淳年间的一百年时间里,文岭镇培养出了三名状元,这应归功于姚坑的明教堂。不论是姚颖、姚勉,还是祖籍莆田的陈文龙,在他们“身着状元袍,看遍长安花”之日,一定还记得明教堂内外时时响起的朗朗书声。抑扬顿挫的读书声,日复一日地成就着一方水土的文化底蕴。
今天,长乐人用“大爱暖千秋”纪念着他们心目中的大儒先贤。大者,明朝郑和,七下西洋;爱者,百岁冰心,爱化春水;暖者,神医董奉,杏林春暖;千者,高僧怀海,农禅并重;秋者,郑氏振铎,春秋情怀。在好邻居长乐的土地上,闽粤文化与中原文化碰撞交融,浓郁的乡土气息铺陈在历史长卷上。
在前往长乐博物馆的路上,一位长者悄悄地拟了一首七绝。座谈会还没开始,脑门光光的这位长者就已经把腹稿写在了册页上。大家惊叹其构思敏捷,不约而同地想起当年七步成诗的神来之笔。
郑和泊舟太平港
和风送来稻花香
汉家自古多佳酿
酒名长乐四海芳
从他那洪钟般的吟诵声音里,可以想到,他作为老年合唱队的队长是再合适不过了。仔细品味,这首“七步诗”竟是藏头诗,“郑和汉酒”巧入诗句。如果马三宝不进宫,也许就不会有郑和这个名字;如果郑和不下西洋,也许就不会有郑和汉酒的美称。
今天,大大小小的船只,几乎没有不用扑扑作响的内燃机和哗哗旋转的螺旋桨,所以我们很难想象,六百年前,十万里航程,一百二十多米的宝船,而且是一支庞大的船队,依靠什么力量来推动?驻足于场景模型前面,一眼就可以看出,桅樯林立,答案似乎没有悬念。但是,千万不要忽略了水手的辛劳,滔天巨浪,严寒酷暑,创造了顶风逆流的奇迹。不仅如此,茫茫大海,一个月不断地前行,一年不断地前行,前后整整二十八年不断地前行,此中的单调和孤独只有郑和和他的水手在默默地承受。
感谢酒的发明,是酒滋养了船队的水手,是酒帮助水手排解了航行的寂寞。从洪荒远古到酒池肉林,我们可以肯定古人酿酒技术的成熟,只是有些人把它用在个人的奢侈之上。至秦汉,至唐宋,至元明,至郑和的船队,酒成了力量,成了见证,成了象征。
“开坛香千里,洗瓮醉万家”。六百年前,海外把郑和带去的米酒称为“郑和汉酒”,而在长乐本地,乡亲们则惯用“青红”、“老酒”之称谓。在茶肆酒坊,老百姓小酌一盏,那是柴米油盐之类的寻常物品;被搬上宝船之后,酒的身价陡升,那是重要的军需用品,外交的礼品。实际上,陶瓷技术也成就了酒的功名。一个个不起眼的瓮瓮坛坛,能够保证一两年、十八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保质期。藏于斯里兰卡、肯尼亚等国博物馆里的酒罐今天看起来似乎有些丑陋,因为人们爱上了塑料制品,那些装着可乐的瓶子甚是讨人欢喜,但这丝毫不影响滞留在海外那些水手的后代对故国的怀念。
“累驻于斯,伺风开洋”提醒我们,长乐太平港是船队的驻泊地、补给地。每次,郑和都要举行祭酒仪式,妈祖娘娘,父母之邦,海外友邦,都在郑和心中默诵。不能用今天的眼光,嘲笑古人的迷信;郑和的船队已经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设备,但是不测风云总是徘徊在大洋上下。
很多物品需要携带,但是还有很多需要沿途补给。马欢是郑和船队的一名随行者,他一定是一位文字高手,他把行旅见闻记录于《瀛涯胜览》之中。在爪哇吃酥油汤汁饭,在满刺加吃沙孤米饭,在溜山国品尝晒干的马鲛鱼,在祖洪儿吃骆驼肉……也许在沿途补充的瓜果、萝卜甚多,他们不至于出现维生素缺乏的症状,加上葱姜蒜韭,船上的厨师每天都能烧出诱人的佳肴。丝绸、瓷器、茶叶、字画、老酒,是船队出发时的装载物品,胡椒、亚麻则是返程的纪念。被李约瑟称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船队,在西行的航路中留下了和平友谊、互利贸易的足迹。展示大国风范,缔结友好邻邦。尽管哥伦布、达?伽马、麦哲伦等人许多年后也在前赴后继地开拓航线,我们心中的郑和绝不仅仅是一位航海家,他的外交家称号无愧于心。
航程十万里,占城国是国门外的第一站。这里的甘蔗、水稻,都是水手们熟悉的作物。在他们到达占城国的四百年前,大宋真宗皇帝曾派出使者赴占城求购稻种。当时第一批稻种就在福州一带播种,而后又被推广到江淮一带。长乐籍的水手们一定欣赏占城稻耐旱、早熟的性格,航行时他们站在船上,望着不远处异国他乡土地上的绿油油稻田,是否会响起位于闽江口的老家?
好一个“和风送来稻花香”!田土里长出稻谷,稻米喂饱肚皮又能酿出美酒,谁不赞美朗朗天日、稻花飘香?
标签
相关文章